太平洋上空的神秘閃光
太平洋上空的神秘閃光

太平洋上空的神秘閃光

2014年1月8日,美國衛星傳感器在巴布亞紐幾內亞海域外的南太平洋上空,連續探測到了三次快速的大氣爆震。根據對其軌跡進行分析,一些科學家認為,造成這一爆震的物體可能源自於星際。支持這一結論的科研人員將這次事件歸結於「來自星際的火流星」。

一些想要尋找這顆「來自星際的火流星」的遺蹟的研究人員,在一筆私人捐贈下組成了一個國際科考團隊,並將這一爆震事件標記為「IM1」。在今年6月14日到28日期間,他們在爆震發生位置的附近10千米範圍內的太平洋海底,挖出了約700個直徑為0.05~1.3毫米的金屬球體

2023年6月,Loeb的科考隊從太平洋海底挖出了約700個亞毫米大小的小球體。(圖/Avi Loeb)

8月29日,哈佛大學天文系的天體物理學家Avi Loeb與他的合作者在論文預印網站arXiv上提交了一篇論文上。在論文中,他們表示已經對57顆小球體進行了詳盡的分析,且分析結果顯示其中有部分小球體來自太陽系之外

但事實真是如此嗎?

但事實真是如此嗎?

從海底深處挖掘的金屬小球體。(圖/Avi Loeb)

來自星際的「BeLaU」?

具體來說,新的研究結果表明,大多數小球體都來自地外,它們的鎳、鎂、錳等元素的丰度都與隕石的丰度相符。其中,有5顆小球體含有異常豐富的鈹(Be)、鑭(La)和鈾(U)元素,是太陽系內的CI球粒隕星含量的三個數量級。Loeb將這些前所未見的小球體稱為「BeLaU」。

」

白色箭頭處所指的是一個直徑0.4毫米的小球體。(圖/Avi Loeb)

此外,他們還發現,這幾顆「BeLaU」的鐵同位素比率(⁵⁷Fe/⁵⁴Fe和⁵⁶Fe/⁵⁴Fe)也完全有別於地球、月球和火星這些太陽系內的天體。他們認為,這些線索表明,「BeLaU」並非天然的地球物質或太陽系內的地外物質,而是具有星際起源。

在論文中,研究人員還提到,在「IM1」路徑之外的區域,他們沒有發現「BeLaU」的蹤跡。因此,這證明了「BeLaU」與「IM1」的關聯。他們推測,BeLaU的這些不尋常的特徵,可能源自於太陽系外的一個富含鐵的天體上的岩漿海洋,甚至可能來自更奇特的來源——比如外星飛船。

證據不足?

然而,這一結果一經發布,便引發巨大爭議。

有科學家指出,鈹、鑭、鈾這幾種元素的丰度並不能作為尋找星際起源的「確鑿證據」的參數,更好的方法是分析這些樣本中的氧同位素比率。對於太陽系內的物體來說,它們的氧同位素比率都是非常相似的,但在其他行星系統中卻有所不同。Loeb提交的論文並沒有進行氧同位素分析。

此外,還有人指出,雖然「BeLaU」的鐵同位素組成確實與太陽系內的天體非常不同,特別是那些在形成過程中經歷過了融化和冷卻的天體,但這並不排除它們來自太陽系內沒有經歷過行星形成過程的天體,比如來自小行星。

綜合這些原因,目前學界保守認為,Loeb的確發現了一些有趣的顆粒,但他提出的證據或許尚不足以令人信服地確定這些顆粒具有星際起源

進一步研究

Loeb表示,他們正在計劃進行更多的分析,比如對氧同位素的評估。

對天文學家來說,如果能在地球上發現星際樣本無疑是令人興奮的,因為天文學家渴望觀測到更多的星際物體,弄清楚它們的化學構成,並希望這些物體或許能幫助他們理解宇宙中的其他行星和恆星是如何形成的。

隨著坐落於智利的薇拉·魯賓天文臺最早於明年投入運行,這些發現將顯著增加。待上線之後,薇拉·魯賓天文臺將每三個晚上對整個南方天空進行一次巡天掃描,並且能夠發現比早期巡天探測到的更微弱的天體。據預計,在其10年的巡天觀測期間,它或將能夠發現數十個星際物體。或許很快,天文學家們就能通過這些來自星際的物質來研究銀河系的歷史。

#創作團隊:

撰文:不二北斗

排版:雯雯

#參考來源:

https://arxiv.org/abs/2308.15623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23-02823-y#ref-CR3

https://theconversation.com/have-we-really-found-the-first-samples-from-beyond-the-solar-system-the-evidence-is-not-convincing-212789

#圖片來源:

封面圖&首圖:Avi Loeb

Source

Visited 4 times, 1 visit(s) today
Subscribe
Notify of
guest
0 Comments
Most Voted
Newest Oldest
Inline Feedbacks
View all comments
0
Would love your thoughts, please comment.x
()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