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是中國神話史詩電影第一人?
答案呼之欲出:烏爾善。
從《刀見笑》開始,到《畫皮2》《尋龍訣》,再到如今的《封神1》。
烏爾善一直在用一種極具濃厚的中國古典美學去展現遙遠的神話故事。
放眼國內,沒有哪個導演會像他一樣如此鍾情於神話。
今天,魚叔來好好說說烏爾善的神話之路。
烏爾善從小就喜歡神話和歷史。
曾不止一次表達過對它們的痴迷。
小學的時候,就通過小人書接觸到了《封神演義》,當時就看得特別著迷;
也喜歡看《史記》《戰國策》這樣的讀物。
但如果你以為,他只是單純地著迷於其中蕩氣迴腸的奇幻故事,那就錯了。
在他看來,神話其實是一種思維方式。
他說,神話從來不是過去的、歷史的、以前的,從來就不是,而是一種思維方式,用一種打比方的方式講現在的問題。
就像《封神演義》,是以明朝人的角度來書寫千年前的故事一般。
「武王伐紂」這段歷史距離明朝有長達2500年的時空距離。
但它與明朝的「當下」發生了關係。
其中關於忠孝悌義的倫理價值觀,恰是明朝社會特別看重的。
因此,即便是同樣的故事,不同時期的敘述者都是以當下的角度,來表達各自時代的話題。
所以,烏爾善的《封神》,跟小說《封神演義》並不一樣。
在龐大的神話體系下,他卻將筆墨集中於兩對父子身上:
殷壽-殷郊,姬發-姬昌。
整個故事實際上是通過描繪這兩對父子,或者說兩個家庭的變動,來探討家庭、友誼、成長的問題。
而這,恰恰是當下觀眾的情緒共鳴點。
而且,不止中國的年輕人,歐美的年輕人也面臨這些現實的問題。
以至於,《封神》不僅在中國票房大賣,還走出國門,在北美、澳洲、韓國、英國、紐西蘭等國上映。
前幾天,《封神》入圍了本屆奧斯卡最佳影片參選資格,也印證了這一點。
正是烏爾善對「神話」的這種理解,他的作品從無敗績。
當然,這種成功也並非一蹴而就。
從兒時構建的興趣,到考上中央美院後,接觸了大量藝術史、人類學和宗教方面的書籍、繪畫、藝術品,他對奇幻恢宏的神話世界由衷嚮往。
在天文館裡看了《神奇的宇宙》後,更是萌生了想要創造一個前所未見的世界的想法。
那裡有強大的視聽力量,磅礴的視覺效果,震撼的聲音和豐富的情感。
於是屬於中國的幻想、史詩類型電影就成了烏爾善的目標。
其實回看烏爾善之前的作品,就能清楚地看到,他在朝著這個目標不斷前行。
直到拍完《尋龍訣》,在技術與資源上都有了積累後,烏爾善意識到:
可以造一個更大的夢了。
十年一瞬,「封神」出現了。
就在最近,烏爾善因為「神話」上了一次熱搜:
烏爾善再續神話
沒想到的是,在大家都在期待《封神2》的時候,烏爾善卻帶來了一部名為《神話》的影片。
拍攝團隊,還是封神班底。
只是烏爾善這次不做導演,而是變成了演員。
導演則是李靜波,出身於烏爾善工作室,曾是他的副導。
兩人合作多年,配合默契。
攝影師是鍾銳。
他不僅與烏爾善合作拍攝了《鄭和下西洋》,還參與了《封神第二部》的攝影工作。
因此,光是看畫面,這部短片就有一種與《封神》一致的蕩氣迴腸的磅礴之感。
甚至,可以稱之為「封神外傳」。
因為在這個故事裡面,烏爾善帶領我們一同去探尋了封神宇宙的精神源頭。
一望無際的冰原中,烏爾善循著神話這個夢的方向一路跋涉著、尋找著什麼。
在這個過程中,他是神遊者。
他看見過祖先在石壁上的遺蹟,觸碰過大自然中迎雪奔跑的生靈,也目睹過篝火前的牧民老人。
他同樣是創作者。
在不同的經歷中,用文字書寫下他關於神話的感受與認知。
與此同時,他也是親歷者。
在以天為幕以地為臺的舞臺上,與眾多舞者一起,隨著與夢的距離越來越近,讓靈感開始狂舞。
那麼,神話究竟是什麼?
是神遊者經歷的震撼?
是創作者意識中的天馬行空?
還是舞臺上表演的呈現?
當「三個烏爾善」最終在雪原的木屋中相遇的那一刻。
你就明白,神話的夢其實就在自己心底,他尋找的不過是自己的內心。
美國學者約瑟夫·坎貝爾說:
夢是私人的神話,而神話是公眾的夢境。
這句話給了烏爾善很大的啟發。
而在本片中,他對此做了自己的解讀:
神話,是公開的夢, 影像,是夢的容器。
其實,這句話自烏爾善成為導演後就貫穿於他所有的作品中。
在《刀見笑》中,我們通過他的鏡頭,看到了一個怪誕但又充滿想象的武俠江湖。
在《畫皮2》中,我們體味到中國志怪文化的魅力。
在《尋龍訣》中,我們也全面感受了奇幻世界的模樣。
而在《封神》中,我們又在他手裡,見到了遙遠的神話世界。
就如片中烏爾善那句:
在遠與近的變換中,讓神話穿過時間,躍然眼前。
他用影像的力量,將那些遙遠的故事帶到我們面前。
不過,這些影像並非簡單地呈現,而是通過畫面承載我們所經歷的文化旅程與感情傳統。
烏爾善曾對《封神》內涵進行過解讀——
雖是神話,但其核心是一個民族的精神反饋。
雖是眾神的故事,但最終講的還是人。
正是這樣的闡釋和探索,更堅定了他要終其一生追尋神話的腳步來創作。
從《尋龍訣》拿到百花獎最佳導演獎,到《封神》獲奧斯卡「最佳影片」入圍資格,這些時刻是對他探索的最好證明,也構成了烏爾善的神話之路。
或許是對極致影像作品的追求,促成了「封神導演」烏爾善,和「封神旗艦手機」OPPO Find X7的跨界合作,碰撞出別樣的火花。
雙方共同創作的這部《神話》,便將影像美學表現地淋漓致敬,這就是最好的答卷。
詩人·帕斯捷爾納克曾說過這樣一句話:
人不是活一輩子,不是活幾年幾月幾天,而是活那麼幾個瞬間。
這個瞬間該如何定義?
對於這個問題,烏爾善在片中給出了一個答案。
但我相信,不同的人都會有自己不同的回答。
其實,不止烏爾善。
還有三位不同領域的大師,也藉由OPPO,給出了自己的答案。
作家劉震雲的那些瞬間,是最初的故鄉。
當年他走出故鄉,是想要寫出更多的世界百態。
可兜兜轉轉後,劉震雲才發現故鄉就是世界。
於是,他帶著滿心的眷戀與回憶,坐上歸往故鄉的時光列車。
無論是鄉親質樸的笑容,還是吟唱百年依舊未停的豫劇,都是劉震雲生命的那些瞬間。
航海家翟墨的瞬間,是被巨浪拍打的時刻。
除了是「單人帆船環球航海中國第一人」,他還是個藝術家。
這兩種不同的身份,就像翟墨人生的正反面。
他也在這兩面中發現過兩次「人生新大陸」。
一次,是他畫下了人生第一幅大海主題的畫。
畫中翻滾的海浪,讓他對大海產生嚮往。
於是,他尋著畫家高更的《大溪地女人》,開啟人生中第一次航海。
那一年,翟墨在12級的風暴中,憑藉超越常人的力量戰勝了風浪。
在三天三夜的風暴後,他看到堪比李安《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那震撼的海上夕陽,體會到生命的美好。
此刻,就是他的那一瞬間。
舞蹈家朱潔靜的瞬間,是自在舞動的時刻。
每個人心中都曾住著一個迎著風雨跳舞的孩子,但大多人都忘卻了。
朱潔靜卻一直記得。
無論在她的舞蹈生涯中有多少高光時刻。
又或者在她身上有多少榮譽。
她始終嚮往的還是夢想的初始階段,無需舞臺,也不需要聚光燈,只有隨時隨地像孩子般在雨中單純起舞。
不為光環,只為熱愛。
所以在一個太陽雨的傍晚,朱潔靜藉由玩水的小女孩,化身成街頭舞者,將馬路當作舞臺,從街頭到街尾優美又肆意地盡情舞蹈。
此刻,也就是她的那個瞬間。
我們可以看到,人生中的那些瞬間,並非只有磅礴或驕傲的時刻。
也會有低谷,徬徨,或者迷茫痛苦。
但無論如何,它們都是我們生命中具有分量的時刻。
也正是這樣一個個分量時刻,構成了鮮活的人生。
不得不說,OPPO Find X7這次與四位大師合作的影像大片,太驚豔了,著實讓人眼前一亮。
四位在不同領域裡的大師,用大師影像旗艦手機,記錄他們的分量時刻。
就像烏爾善說的,命運經過的瞬間,像是來自神話世界的碎片。
那一刻,他彷彿看見神話的夢穿過千年風煙,躍然於眼前。
正是他記錄的影像,也讓我們共感到他這些時刻的重量。
而我們每個人的人生裡,同樣充滿了一個個鮮活的分量時刻。
這些瞬間,都值得被好好記錄和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