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冒看繁花 

生病 

二月七日我感冒了,是爱人传给我的。病症是剧烈咳嗽。我近年很少生病,基本不感冒,所以从来不打感冒疫苗。我不是医生,不能给别人治病,但我可以给自己治病,所以,生病一次,就是给我自己一个机会理解生病机理,探索治病之道。 

我蛮担心自己一直不生病的,据说这种人一旦病了就容易掉。所以说,生病还是生命继续的手段呢。我小时候住大楼里,居民密集,都是同单位的人,彼此了解。在我记忆里,那些病恹恹的人活好多年呢。 

我出国后,我们一个熟人,很活跃,喜欢武术,活力四射。一次感冒,总也不好,一个月以后就去世了,才52岁。还知道一个小伙子,每周踢足球,结果一次感冒,一周后就去世了,32岁。属于令人意外的英年早逝。不见得体育好身体就好。 

我这次生病,首先感觉很弱,干不动活儿,我就取消了一周的工作,在家睡大觉。生病会痛苦,比如头疼嗓子疼肌肉疼,我就电热毯。我还发烧了,38度。在我最头疼的时候,我吃了两片Paracetamol扑热息痛)。这个药名翻译得很好,息痛。我过去在公司工作的时候,一个很重要的工作就是到病人家数扑热息痛的药片数,如果24小时内少了8片以上,就要报告医院。这药是止痛的,有些失忆病人会误吃太多,会有生命危险。 

一般感冒就是身体感染病毒了。于是,身体的防卫能力启动,开始升温,就是发烧。高温可以消灭病毒。我由于头疼,就吃了扑热息痛我的体温从38度迅速下降到36度。这可不行。我于是不再吃扑热 息痛。既然身体需要高温灭病毒,我就助一力,外部使用电热毯帮助身体发烧。当人发烧时,会感觉从内部往外冷,所以睡电热毯还是很舒服的。我很耐心,发三天烧都不着急。我的体温下降到37.9度时,我知道感冒过去了过了一天,体温就从37.9下降到36.5度。我病好了。好了以后,我也没上班,巩固一下健康状况。 

在生病期间,我吃得很少,不饿就不吃,饿了吃一点。我不想让消化系统占用我的精力,而是让体能最大限度地用在灭病毒上。我认为人生病少吃,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尤其少吃蛋白含量高的食物,吃点米汤最好。 

繁花 

在家休息时,我看了电视剧《繁花 

繁花讲述国内1990年前后的事情。镜头色彩多为暖色,像英国的酒吧。它让我想起《花样年华》和《海上花》。这两部电影都是反映民国上海的,让人觉得那时候的上海很有味道,唏唏嗦嗦的,轻言细语的,服装头饰讲究。怎么我们九十年代也是民国上海了?是不是根本不存在民国上海,那只不过是导演梦中的画面 

这部戏是上海人的骄傲。当年《花样年华》和《海上花》就让上海人迷恋。我的一个上海朋友到我家来,就是要求我跟她看电影《花样年华》和《海上花》,她带这CD盘来我家的。她看电影时,一会儿看电影,一会儿看我对电影反映。看完电影,她又把上海大赞一番。她非常喜欢电影里上海话。她问我是否听得懂。我遇到的所有上海人都非常自豪自己的上海话,只要有第二个上海人,他们就用上海话交流。 

我生长在一个移民地区,上海人居多。我小时候常听上海话,我就能懂。上海话很美,酥酥软软的,不像北京话雄壮有力 

以我的理解,电影就是电影人讲述自己的生活。电影人都是工作狂,拍电影拍到凌晨4点,那是人过的日子吗?电影是一群疯狂的人在一起过家家,比小孩的过家家复杂些。他们把自己的幻觉和梦拍成电影给大家看。 

繁花》是唯美的、吵闹的。现实生活中上海人并不吵闹,比很多地方的人都文绉。倒不是他们礼貌,可能跟饮食有关系,他们声音就是不大。《繁花》中的吵架,语言是上海语言,声音是东北人。电影里,没有一个美满家庭,不是单身,就是家庭争吵,还有闹出人命的。这部戏确实反映了国内的九十年代,出国热兴起,人们感觉到自由和希望,于是就奔放了,离婚现象和单身族多起来,挣钱第一。挣到大钱以后,发现时间不够,无法找对象,或钱多了,分不清对方是爱自己还是爱自己的钱,很忧心彷徨。 

说说角色 

胡歌。这部戏的男一号是胡歌。哎呀,我最近看了三部戏,都是胡歌主角。世上不公平,忙的忙死,闲的闲死。胡歌再好,看多了也烦,偌大中国,没其他男演员了吗? 

汪小姐,开始上班时,风风火火地赶到办公室,狼吞虎咽地吃早餐。这就是港片风格。这是导演要求,我们也不能怪演员 

马伊俐玲子这个角色开始坏,后来自立了。我喜欢马伊俐是因为她身材好,动作放松,没有刻意表现,却仍然好 

辛芷蕾李李。这个角色就是花瓶,导演太喜欢她了,镜头只有几个角度,站姿只有几样。说明只有这个角度,她才迷人。其实她胯骨,不容易保持体形她也是被导演导成这样子的。 

董勇(范总),陈国庆(葛老师),我非常喜欢这两位,他们一出场,我目不转睛。非常感谢他们给我带来的快乐 

游本昌(爷叔),游本昌这名字多好啊,姓游。一定是这个名字给他一个顽强生命。90岁还演戏。其他人这个岁数,就东倒西歪了。他演得非常好,我估计他属于自我发挥,不用导演执导再者,老头子了,啥角度不角度,任何肢体语言都在告诉你人生阅历 

姜逸磊(菱红),这是一个配角,把200元的耳环卖到26000元。不知道为什么我很喜欢她,长得漂亮,没主心骨的表情很好玩,她也不抢戏,在角落里配戏,非常好。 

很多演员都很好,就不一个一个说了 

说情节

情节很刻意。这么说吧,我不常看电影,我能猜到下一个情节。小观众们看得带劲儿,觉得情绪拉满了。好像所有的矛盾都在最后一秒见分晓,角色们都为了目标跌跌撞撞得鼻青脸肿,民国上海和香港黑帮杂交了。那几个葛老师的租客在一起吃饭的光景倒是很生活化,像一群上海人。

 

 

Source

Visited 5 times, 1 visit(s) today
Subscribe
Notify of
guest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

0 Comments
Most Voted
Newest Oldest
Inline Feedbacks
View all comments
0
Would love your thoughts, please comment.x
()
x